在滴滴App下架后的8個月內,除了各家肉眼可見的訂單量變化,平臺們對于業務戰略的規劃也有了新交叉。
目前訂單量排名行業第一、第二的滴滴與高德,分別是自營和聚合的代表,但目前雙方正試圖靠近對方的腹地。
聚合模式的新機遇
據第一財經了解,滴滴旗下的花小豬正在積極和各地供應商對接,以擴大其聚合模式的運力池。
一位供應商對第一財經表示,花小豬從去年9月積極與其溝通接入一事。在該供應商的感知上,滴滴對于花小豬的聚合業務推進力度較大,“能感覺跟我們對接的時候公司已經有意向大規模轉聚合了,推進蠻快的,思路也比較清晰。”
對于花小豬聚合業務開展的進度,上述供應商表示,“花小豬需要對接供應商,很多供應商都和高德進行合作,在對接供應商方面花小豬還在努力,目前還沒有推廣和發力。”
目前花小豬App中,多個城市已經提供聚合服務,同時花小豬保留了自營業務。從App更新版本看,花小豬近期更新頻繁,僅在2021年12月,花小豬更新了4次版本。
(花小豬武漢地區已接入多家供應商)
對于聚合模式,滴滴并不陌生。滴滴App在部分地區長期提供第三方服務商,例如在北京地區,接入了陽光出行和飛嘀打車。
(圖為滴滴App中的第三方服務)
但滴滴App上的聚合訂單量,與自營訂單相差甚遠。該供應商對第一財經表示,“聚合過去在滴滴規劃上屬于防御性手段。在滴滴App下架之前,滴滴的聚合訂單量還多一點,高峰時日訂單量可能會有百萬單,現在估計可能就小幾十萬單。”對于滴滴平臺上聚合模式不溫不火的原因,上述供應商表示,在App下架后滴滴面臨自營業務跟租賃公司訂單下滑的問題,很難把訂單分給第三方服務。
合規壓力也是花小豬持續推進聚合業務的原因之一。根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數據,2月完成訂單量達30萬單的平臺中,花小豬合規率墊底,僅為32.1%。上述供應商表示,在滴滴App下架后,滴滴同時面臨合規壓力,以及高德這樣的聚合對手,最終決定讓花小豬轉型。聚合模式的優勢在于,聚合平臺可以很快的將合規運力聚攏到平臺上,緩解拿牌照的壓力。
在滴滴App下架后,滴滴訂單量持續下滑。根據交通運輸部每月發布的網約車運營數據, 2022年2月滴滴月單量相對于2021年6月下滑32%。隨著訂單壓力的增加,聚合這一防御性手段逐漸變為進攻手段。
高德或開展自營業務
另一方面,滴滴App的下架,給了行業內其他平臺發展的機會。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過去幾個月單量增長最快的是高德,日訂單量或已達到700萬單。
從布局看,擁有流量池的高德也試圖在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自己的觸角。
天眼查顯示,2021年9月24日北京利通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包括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為高德軟件有限公司全資控股。
而從北京利通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軟件著作權看,其在2021年11月、12月分別登記了火箭出行司機端Android版軟件、火箭出行司機端iOS版軟件和火箭出行乘客端軟件三個軟件,被認為高德是將開展自營網約車業務的信號。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高德推進火箭出行開展網約車業務,會涉及司機下載其司機端等環節,那意味著高德將直接與接入的供應商開展競爭。過去高德與供應商的關系是上下游關系,高德用戶端需求派發給供應商。一旦高德進入運力爭奪,那和網約車平臺所進行的業務沒有任何差異。同時,考慮到合規化進程,目前網約車行業可能是對運力的爭奪,因此各家平臺更多會去關注高德對于運力的把控。從派單機制看,該業內人士表示高德在規則范圍內對于接入的供應商派單有優先級,部分供應商分到的訂單并不穩定。
花小豬此時推進聚合業務,也可能是個機遇。上述供應商也表示,“比起聚合平臺收取的服務費,大家更關心流量。不少供應商在主流聚合平臺上是賠錢賺吆喝,需要補貼、給司機沖單獎。”這意味著花小豬如果能提供流量,不少小供應商仍然愿意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