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網上被一句“控制靈魂對自由的向往”刷屏,這句話反應了目前大多數居家人的心態。
3月17日,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這句“網紅名言”作者,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教授。
謝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句話是我在兩年前武漢疫情的時候說的,今天無需高喊大家‘摒一摒’了,我們發現很多人已經能夠坦然地接受疫情以及疫情帶來的防控措施了,此外對各類人群封閉多久大致也都有預期了。”
避免“壞情緒傳染”
當前,新冠疫情處于“最吃勁”階段,3月16-17日,上海對重點區域實施大規模切塊式、網格化的疫情防控管理措施,但大部分市民都能以“平常心”對待短期的封閉管控。
謝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抗疫走到今天階段,一線抗疫人員的心理狀態尤其值得關注。長期的防疫肯定會讓人產生疲憊和厭倦的心態,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情緒耗竭”或者“心理倦怠”,一些人甚至可能會出現創傷后應激反應。他認為,應該采取科學的手段去應對這些現象。
近日,某院證實在抗疫中發生醫務人員肢體沖突,謝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線醫務人員如果長時間處于壓力之下,尤其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容易出現倦怠反應,負面情緒也容易相互‘傳染’。”
針對這種情況,謝斌表示,如果發現一些人的負面情緒比較嚴重,那么應該請他休息一下,盡量與其他人員“隔離開來”,從而避免負面情緒的擴散。
3月份以來,盡管全國疫情都進入緊張階段,但從上海市精衛中心接到的心理咨詢電話來看,普通百姓受疫情的心理影響不如想象中大,大部分人情緒尚平穩。
謝斌援引精衛中心的統計數據稱,本周每日接到的心理咨詢電話較本月初增加了三分之二左右,但因疫情導致焦慮情緒的咨詢占比僅為20%左右,大部分咨詢仍與青少年心理問題、兒童教育、精神疾病診療等話題有關。
“這說明大部分人都已經能夠適應疫情之下的新生活。”謝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換句話來說,我們也應該利用好這段時間,享受疫情帶來的‘慢生活’,讓生活做減法。”
小孩可適當增加玩游戲上網時間
謝斌表示,一般人們在被封閉3-4天起,煩躁情緒會開始上升。他建議人們保持坦然接受的心態。“不管是封閉2天還是14天,都應該接受,不要跟規則過不去,這就像是過馬路,不管你再匆忙,遇到紅燈總是要停下來。”謝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一些家長擔心:“童年才幾年,疫情占三年”。家長們還生怕孩子不好好上網課,影響了學業。
對此,謝斌特別強調,如果遇到較為長期的封閉,也不要有“浪費生命”的負疚感。“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不要想太多,覺得時間都浪費了,擔心小孩子學業跟不上。”他說道,“這段時間并不足以產生改變人生的影響,也不會重要到能讓孩子學業‘彎道超車’或者‘掉隊’。”
在他看來,孩子的心理彈性比成人強很多,因此不要給孩子增加壓力,也不用過度擔心小孩子會沉迷游戲。“我倒是認為,這段時間小孩子可以適當增加玩游戲、上社交網絡的時間,對于未成年人玩游戲時間的限制,可以根據具體情形來調整。”謝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建議,大多數人在這段時間內,都應該“隨性而為”,同時嘗試“極簡生活”,不要過多地強迫自己和孩子;而對于少數“不滿平庸”的人來說,則可以在這段時間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并嘗試完成。“讓時間慢下來、生活簡起來,可能會有不同體會和感悟。”謝斌表示。
謝斌認為,在疫情防控最緊張的時期,除了醫護人員以及防疫人員的心理狀況應該引起關注,很多養老院以及獨居老人的精神狀態也應該引起社會更高的關注度。
“在有條件和不違反防疫規定的情況下,可以把養老院或者獨居的老人接到家里來住。”他建議道,“同時社區也可以通過網絡等形式組織老人活動,正好加快推進適老化進程。”
此外,最新版的新冠診療方案修改了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對此,謝斌也表示,新版方案體現了對患者的“溫度”。他同時稱,一些患者出院后,還是會有“病恥感”,這種心理應該消除,社會也應該盡早給予他們關懷和尊重,解除“心理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