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表現較為平淡的2022年第一季度,音樂劇競演綜藝《愛樂之都》于3月12日登陸東方衛視、百視TV,成為熒屏上的一抹亮色。這也是音樂劇這門綜合了表演、歌唱、舞蹈的藝術形式,首次獨立成為綜藝的主角,被介紹給大眾。
上世紀90年代末,音樂劇作為一種全新的劇場藝術進入中國觀眾視野。2002年開始,《悲慘世界》《貓》《劇院魅影》等經典音樂劇先后引進,令觀眾領略其獨特的現場魅力。2017年末,上海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音樂劇產業進入快車道;2018年,亞洲大廈“星空間”小劇場模式,拉近音樂劇與觀眾的距離。疫情之后,中國音樂劇創作者抓住契機投入原創作品孵化??梢哉f,在目前的演藝品類中,音樂劇是最有望實現大眾化、產業化的舞臺藝術。
從最初的冷門藝術到今天進入大眾視野,音樂劇在中國走過了20年,背后是一群音樂劇人的堅守?!稅蹣分肌穼⑦@群人推向主流平臺,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努力。32名音樂劇演員,站在聚光燈下,以熱忱的表演,書寫音樂劇在中國從無到有、從冷清到興盛的歷程。
作為舶來品的音樂劇,如今在中國看到了曙光,但與美國百老匯、倫敦西區,乃至日韓音樂劇市場相比,還有更多潛能待挖掘。從小眾文化到大眾消費,仍有“一步之遙”。小眾的狂歡如何成為大眾的選擇?過去街舞、嘻哈、搖滾、脫口秀等小眾文娛形式,正是通過綜藝,在更大范圍內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愛樂之都》總制作人施嘉寧希望通過節目搭建音樂劇與觀眾之間的橋梁,讓更多觀眾愛上音樂劇,走進劇院,進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音樂劇真正的魅力還是在線下劇場,我們就像催化劑一樣,讓很多可能看過但并不完全了解、甚至從未走進劇場的觀眾,能夠真正去買一張票,看一場音樂劇。”
從經典到流行
在《愛樂之都》開場秀中,音樂劇演員調侃:“哪個正常人會坐在那兒,突然話說了一半就唱起來了。”這也是不少人對音樂劇的刻板印象。仍有很多觀眾并不能準確說出音樂劇、舞劇、話劇甚至演唱會之間的區別。因此,選擇怎樣的曲目、唱段才能兼顧不同圈層觀眾的欣賞趣味,普及何謂音樂劇,呈現它的魅力,考驗著主創的判斷力。
第一集中,音樂劇華彩唱段連綴,覆蓋經典與流行,國際與原創。音樂劇史上殿堂級作品《歌劇魅影》展示藝術的高峰;改編自好萊塢歌舞片的《馬戲之王》代表著流行音樂劇創作風潮,《搖滾紅與黑》展現法語音樂劇的先鋒氣質;一票難求的熱劇《阿波羅尼亞》選段,也讓暫時無現場欣賞的觀眾一睹真容。令人欣喜的是,中國原創劇目《在遠方》憑借真摯的表演、貼近生活的故事,得到最多觀眾的喜愛。
據了解,制作組在版權溝通上花了很多功夫,希望能夠盡可能保留原作的氣質,選擇類型多元的音樂劇作品,引導觀眾瀏覽音樂劇的發展歷程與成果,領略全世界范圍內豐富多姿的音樂劇樣貌。在施嘉寧看來,音樂劇是唱、跳、演綜合的舞臺表現形式,相對于其他一些高雅藝術更具通俗性,呈現方式極具感染力,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劇場藝術,而是可以貼近大眾生活與大眾審美。
不過,音樂劇綜藝的制作難度在于,它不能完整呈現一臺音樂劇,只能通過節選片段的方式呈現其精華,但對音樂劇的欣賞,需要建立在對劇情內容和人物背景了解的基礎上,否則就會難以代入。對此,制作組的解決方案是在每一選段之前增加引言人導賞環節,介紹故事背景和人物小傳,便于觀眾迅速進入到具體情境當中。針對不同風格、流派的音樂劇,匹配相應的視聽語言、場面調度和燈光舞美,盡可能在熒屏上還原劇目的線下魅力,比如《歌劇魅影》更具古典美感,《搖滾紅與黑》則更具先鋒實驗性。
歌唱家廖昌永、音樂人黃舒駿、小柯,音樂劇演員阿云嘎、演藝明星張雨綺組成的“愛樂助力團”將從中國音樂劇教育者、親歷者、參與者和觀察者的角度介入,成為推動音樂劇走向大眾的一支力量。施嘉寧認為,音樂劇行業不僅需要業內人的努力,更需要一些圈外的助力,讓更多的人才、更多的目光聚焦音樂劇。“‘助力團’有一定意義上評審的功能,但更多的是通過他們的影響力,讓大家能夠去關注到這個行業。”
讓音樂劇演員發光
在這檔綜藝里,被看見的不只音樂劇,還有演繹它們的演員們。32名不同代際、不同表演風格的演員集結,包括資深“前浪”和行業新人,他們懷著對音樂劇的熱情與理想,選擇了這份并不容易的職業。
實際上,音樂劇是一門對演員要求極高的舞臺藝術,考驗著演員在表演、歌唱、舞蹈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但凡有一項短板,便會在舞臺上露怯。敢于在聚光燈下接受觀眾審視的演員們,都做好了準備,其中有些為這一刻堅持了十多年。
入行九年的郭耀嶸在《歌劇魅影》中得到了評委們的集體肯定。曾與她合作中文版《美女與野獸》的音樂劇導演胡曉慶,對她的成長感到欣慰,在胡曉慶看來,郭耀嶸的成長是面對五湖四海最普通的觀眾,一年演幾千場戲,認真對待特別小的角色磨練而來的。
入行15年的夏振凱說,他最早將音樂劇當作一份職業:“從畢業之前就開始演音樂劇。后來發現,我不會別的。這份職業能養活我,又是我所熱愛的,這是一個人在人生當中所尋覓的東西。觀眾的喝彩是我所想要的,我不會停下。”與夏振凱同為中國最早一批音樂劇演員的蔣倩如也感嘆:“從開始堅持到現在,此刻還能站在舞臺上,從事自己所熱愛的職業,太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被忽視的音樂劇女演員們,這一次也擁有了站上更大舞臺展示個人實力與魅力的機會。“跟女演員相比,男演員戲份會比較多,粉絲觀眾的認可度也比較高。女演員現在不光是缺少戲,也缺少舞臺,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很多中國優秀的音樂劇女演員。”施嘉寧說。
在施嘉寧看來,音樂劇經歷十多年的發展,今天有越來越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看音樂劇,重要的是有一批對行業無比熱愛的人在堅守著,“這個舞臺其實是給一直堅守著的人,一次閃光的機會。”區別于過去一些偶像節目,音樂劇演員需要真正的實力。“一個好的音樂劇演員,不僅要唱得好,演得好,要有很強的肢體能力,同時要有很強的塑造人物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綜合的挑戰。”他透露,盡管節目中呈現的只是片段節選,演員為人物塑造所花的功夫,絲毫不遜色于一臺完整音樂劇。“要演好一個人物,哪怕只有五分鐘時間,他都要揣摩人物整體的心里脈絡,才能在短時間能精準演繹人物。”
《愛樂之都》既是音樂劇文化推廣節目,同時也是一檔競演綜藝。從第一集能看出,它并不回避存在于音樂劇行業中的圍繞A角的殘酷競爭。同臺演出的演員們既是合作關系,也是競爭關系。在音樂劇的世界中,通行著“換卡如換劇”的生存法則,即不同演員對同一角色的詮釋,會左右著劇目的呈現效果。在隨后的賽制中,還將會設置同劇目同角色的1對1比拼,以及與他人合作,共同進行作品孵化等多個階段。演員在不同劇目的演繹中,綜合展示自己唱、跳、演方面的能力,最終結果充滿懸念。
據了解,節目后半程將進入原創孵化的賽段,屆時將有跨界音樂創作人加盟。“希望大家從經典劇目的表演里,慢慢發展到原創的道路上。我們認為想要達到某種程度的破圈,需要引進圈外各方面人才的加入,比如非常好的流行作曲家、編劇、導演等,他們加入到這個行業里來,才能共同推高原創音樂劇的創作高度。”在施嘉寧看來,音樂劇是一個吸收外來的藝術的門類,但未來必然與中國當下的社會故事和文化背景融合,“植根于中國文化本身,具有中國代表性的、屬于中國更屬于世界的原創音樂劇精品,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