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岱財評丨五連漲后利空因素浮現,油價見頂了嗎?
3月17日24時,國內成品油迎來新一波調價,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750元和720元。全國平均來看,92號汽油每升上調0.59元,95號汽油每升上調0.62元,0號柴油每升上調0.62元。以油箱容量在50升的普通私家車計算,加滿一箱油將較之前多花29.5元左右,創下2013年新版定價機制以來最大漲幅。
本次上調后,今年以來的國內成品油總共調價五次,結果無一例外全為上漲。油價狂飆之下,開車出行成本大幅上升,車主都在期盼油價早日觸頂回落。
國際油價走勢是國內成品油定價的主要參考因素。本輪計價周期內,國際油價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起伏過程。作為影響國際油價的“兩桶油”之一,WTI原油在3月8日收盤漲到了罕見的123.7美元一桶,隨后便急速下挫:先是回落至100到110美元之間,3月15日更是跌破100美元,降幅超過6%。3月16日,WTI再跌近3%,收于每桶93.59美元。倫敦布倫特原油走勢與WTI類似,每桶價格在漲至127.98的歷史高位后持續回落,直至跌破100美元,貌似這波油價急漲就此告一段落。
國際油價結束上漲,國內油價卻依舊上調,這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國內油價變動是以十個工作日內的國際油價總體變化趨勢為依據,因此存在一定“滯后性”。結合最近兩個計價周期內的國際油價表現,雖然目前已呈現明顯回落,但總體上本期油價還是高于上一期,因此出現了國內外漲跌不一致的現象。在未來的十個工作日內,若國際原油在90-100美元/桶基礎上不再大幅度上漲,則在下一次調價窗口開啟時,國內油價大概率迎來年內首波下調。
近期,原油基本面已經出現了變化,多方利空因素開始浮現。之前油價飆升的主要原因為俄烏沖突。地緣危機可能導致的能源供應中斷點燃市場擔憂情緒,這種擔憂在歐美開始對俄羅斯能源開始制裁時達到了頂峰,油價也隨之節節攀升。不過最近,雖然俄烏沖突還在繼續,但是雙方已經開始了多次和談,雖然未知最后結果,原油供應擔憂卻得到緩和;當前伊核談判接近尾聲,伊朗有望重返油市,進一步釋放供應壓力,加之部分國家地區疫情反彈,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原油需求也開始降溫。
目前,“兩桶油”均無明顯反彈跡象,這也意味著油價可能已經觸頂。有分析師認為,如果地緣政治情緒不再繼續惡化,油價將逐步回歸理性。結合當前原油市場的基本面環境,相對合理的運行區間為80-90美元/桶。緊跟原油走勢,未來國內油價下調值得期待。